當身體說『不』的時候
2025-05-12 21:19
<當身體說『不』的時候——
過度壓抑情緒、長期承受壓力,身體會代替你反抗>
文長,摘述整理書中內容,作為個人學習的紀錄。
作者嘉柏·麥特本身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她母親說過,很多時候她都深感絕望,只有想到要照顧嘉柏才有動力起床,嘉柏從很小就知道自己盡量不要造成母親的負擔。他長大後成為醫師,專長為兒童發展與創傷、創傷對於生理與精神狀態的影響(包括自體免疫疾病、癌症、過動、成癮等等)。
疾病永遠不會有單一病因。
個體的生物狀態反映了其一生中與環境互動和能量互換的歷程,在這之中,心理及社會因素和身體一樣重要。
這本書作者談到了自體免疫疾病和心理狀態的關聯。
阿茲海默症、多發性硬化症、氣喘、類風濕性關節炎(硬皮症、關節粘連性脊椎炎、全身性紅斑狼瘡)在國際科學研究中被指出,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,在自體免疫疾病中,自我及非自我的界線是模糊不清的。
個別細胞的腦部在哪裡?答案是細胞膜,不是細胞核。
細胞膜具有決策的角色,類似於大腦,細胞膜可以解讀外界傳來的訊息,促進與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訊息交換,細胞膜會製造作用物質前往細胞核,指示基因合成何種蛋白質以執行特定功能,環境可能開啟或關閉基因。
針對類風濕疾病患者的心理研究發現一項顯著的共同點,在早期個人生命經歷中經歷情緒剝奪、與父母分離、被拋棄或父母死亡,在童年的時候,孩子為了生存、維護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,在無意識中隔離自己的感覺,那些原本對外的憤怒與拒絕,轉而朝向自己,對自己憤怒、不恰當的自我批判、矯枉過正的過度獨立(極度隱忍不求助),免疫細胞把身體當作外界物質,發動攻擊,心理上的自我被導向被內在的怒氣所攻擊,都反映了自我與非自我界線的混亂失序。
免疫系統和情緒具有共同的功能:首先是意識到敵我的區別,其次,辨別善類與威脅,最後,接納有益成長的因子,同時能夠限制或消滅任何的危害。憤怒的作用是辨別外來與危險事物,並對之作出反應,身心健康需要能夠感受到而非抑制怒氣。
作者表示自己並不是要責難生病的人或患者的原生家庭,而是去看見人所處的系統、生病的脈絡,這個人在這個時候發病,他發生了什麼事。身體疾病是當下與過去數代家族情緒系統失調的展現,孩子的父母也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,父母為什麼看不到小孩的痛苦,是因為父母也看不到自己的痛苦,任何關係中,權力較低落的一方會負荷這段關係中較大比例的焦慮感,在親子的關係中,當父母沒有妥善的調適自己的情緒,年幼的孩子往往會承受父母的負面情緒,在伴侶關係中也是,為了維護關係和諧而做出較多改變、壓抑自己需求的那一方,容易出現身體症狀。從系統觀,可以理解某人的焦慮可能以身體症狀的形式出現在另一個人身上(關係中,權力低落的那個人)。
最後,作者也提出關於健康的建議:「罪惡感與怨恨兩害相權,請務必選擇罪惡感。」如果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罪惡感,而妥協會留下怨恨,那麼請選擇罪惡感,因為怨恨等同心靈自殺。
療癒的七A法則包括接受實際的情況、覺察實際的情緒和身體傳遞的訊息、踏實的體驗怒氣、允許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(自主)、允許自己有人際連結(依附)、自我主張(對自己與世界宣佈自己的存在,我就是我)、自我肯定。
以上是書中我覺得有意思的概念的整理,書中有很多案例,包括談到癌症患者常見的性格特質,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。
剛好我在學習Bowen家族治療,也提到類似的概念。
從家庭系統多世代家庭的觀點,隨著家庭投射歷程一代一代強化,父母缺乏「自我」,其下一代個人的「自我」會更低,如此代代逐漸降低,而自我愈模糊/愈小,就愈會受到系統中的焦慮/負面情緒影響,引發慢性焦慮,慢性焦慮會引發慢性焦慮反應(身體症狀)。
症基因學之父美國病理學家瓦林(Alfred Scott Warthin)一九一三年的一篇文章提到有些家庭顯示連續數代罹癌,最年輕世代的成員發展出腫瘤的年齡似有提早的傾向。不僅如此,當發展出腫瘤的年齡比前一代更早時,通常惡性更大。
遺傳的病理因素和家庭系統之間的關聯,值得被正視。
療癒自己,就是在改變整個家庭系統,以及幫助下一代更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