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育兒經

2013-08-26 15:37

 

因為最近要接受一個採訪,關於如何不要寵壞小孩,讓我有個機會重新思考自己的教養觀。去回想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,發生了甚麼,有甚麼學習。

在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,我決定辭去工作好好經驗一下全職媽媽的生活,儘管我和兒子建立起世界無敵親密的好關係,我覺得既疲累又焦慮,像個認真做家事的乳牛,因為那時候的條件沒有自己的收入、沒有自己的空間、沒有人際圈、沒有休閒,只要稍微離開孩子他就會哭(我出門連上廁所都是用背巾抱著他上廁所),好像他的所有事情我都要一概負責,舉凡他喝不喝奶、吃不吃飯、身高體重夠不夠標準、生病了、、、,最令我厭煩的是,每次他哭,就要想辦法回應周遭的家人解釋說明他為什麼又哭了,偏偏他又是個敏感常哭泣的小孩,雖然他是個理論上應該樂觀的射手座寶寶。這段時間,我靠著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,支撐過去,但某種程度上,我也依賴著孩子依賴我。

還好,我後來去上班,也送他去上學了。這樣對我比較平衡,上班的時候可以喘一口氣。不過也開始面臨另外一個挑戰,我會擔心被學校保母取代,我覺得她好像比較知道怎麼帶小孩,孩子好像比較聽她的,保母也會有怎麼帶小孩的做法和希望父母配合的要求,我相信孩子要長大,不能他的世界只有我,我去了解保母的觀點和原則,思考自己同意或不同意她的做法,試著讓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有同樣的原則和步調,比方說,孩子在學校學自己拿湯匙了,在家裡就讓他自己拿湯匙。有了保母,其實我可以比較輕鬆,不用每天幫他洗澡,有力氣有心情念故事書給他聽、陪他玩。我也很感謝保母教我怎麼訓練小孩。我可以享受和孩子的親密,也可以享受一個人,孩子也學會到在學校和同學玩,在家裡和爸爸媽媽玩。我相信父母對分離愈不焦慮,就愈能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

孩子慢慢長大,就會需要建立生活秩序和自理能力。管小孩,需要一種能力是去站上一個位置,提出要求並且執行的角色,就算孩子哭鬧,也要概括承受,這有時候在阿公阿嬤面前或外面的社交場境,特別困難。所以在管以前,要先想好,要管甚麼,怎麼管,自己有沒有力氣管。比方說,我發現大兒子在下課以後,就像大人下班以後,要調整一下心情,所以如果他回家,就馬上叫他吃飯或洗澡,通常很困難,他會需要玩一下玩具,而且最好是他可以自己一個人玩玩具,我下班以後也需要休息一下才能跟他有好互動,所以在吃飯上的要求,對我來說,基本上只要八點以前吃完,沒吃完飯不能吃其他東西,不能在餐廳以外的地方吃飯。建立原則的原則就是,父母覺得重要的,孩子做得到,父母也執行得來的,不會變來變去的,就可以了

所以,總結一下,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的是,

(1)盡可能先照顧好自己,再照顧小孩。自己開心,就可以想出比較多種辦法來處理孩子的拗,和孩子協商的可能性就比較高,也不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身上。昨天帶妹妹去市場買菜,先去買了青菜,又去買雞蛋,買完雞蛋,妹妹張開手一副要我抱抱的樣子,我說「媽媽牽,自己走」,她一聽到,立刻倒在地上,張開雙腳,一副不抱她就不走的樣子,就在那個賣雞蛋的攤子前,旁邊還有歐巴桑在挑雞蛋,我猜妹妹是因為太陽很大,不想自己走,不是走不動,我就拿出手上塑膠袋裡剛剛買的洋蔥,彎下腰跟妹妹用一種新奇好玩的口吻說,「妹妹,你起來,媽媽給你拿洋蔥喔。你看。」妹妹猶豫了一下,就自己從地上爬起來,伸手跟我拿洋蔥,她一邊拿著洋蔥,一邊給我牽手走回家。真是超可愛的。(媽媽的原則是真的累,媽媽抱,耍賴,就媽媽幫忙想辦法我們讓自己開心的繼續走。)

(2)要知道自己的地雷(甚麼事情和甚麼情況底下自己最容易被激怒)和最低限度(甚麼事情是絕對不能容忍的),清楚讓孩子知道媽媽最在意的是甚麼,而且媽媽說到做到。